但更多時候 她精明到會自動忽略大人的拒絕訊息
站在自我本位的點 然後用盡各種方式吵著她所希望的事大人能同意
她用過我最討厭的方式--在地上耍賴
一般大人對於這樣孩子的鬧(更甚哭鬧)
不是認輸屈服。 順從孩子的要求
就是不耐成怒。 直接當了"出手父母"
不可否認 這些我也曾經都做過
當然更是發現這些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
孩子情緒來了 卻沒有人告訴她要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
那麼下一次呢??還是故態復萌啊!!!
(ps.沒寫小蘋果是因為她很好溝通 很少做亂鬧脾氣的事)
還記得之前兒童發展師上光光老師的課
他介紹了孩子的情緒發展有四部曲-察覺、表達、理解、調適
也所以當孩子還在情緒察覺期時
這時候僅僅只有『舒服』和『不舒服』這兩種模式
也所以大人需要協助孩子察覺感受、了解感覺、接著進一步了解別人的情緒
然後不要刻意強化孩子的『負面情緒』
到了情緒表達期
因為不同年齡幼兒的表達方式不同(ex:動作、表情、語言...等)
語言或肢體表達能力 往往成為是否造成孩子情緒困擾的原因
這時候大人要引導說清楚相對很重要(特別是『時間』與『地點』與『事件』)
來到情緒理解期
孩子開始學習透過察覺外在環境的資訊 試著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
若有觸覺防禦的孩子 會因為感受與他人不同 所以在同理心的建立與理解就會較困難
又如果有衝動行為、注意力缺失、順序性不佳 也往往是導致『情緒理解不佳』的原因
這時候的關鍵是『因果關係』的建立-也就是協助孩子了解前因後果才是重要的
經過前面三期後~孩子進入情緒調適期
她們會開始運用策略與技巧來控制自己的情緒
約莫4歲開始會學習由『外在控制』漸漸變成『內在控制』
那有人問就是讓孩子自己發洩情緒嗎?? NoNoNo!!
老師說 4歲以前要轉移孩子情緒和注意力、但4歲之後就要靠孩子自己了
也所以 在了解這些簡單的理論後
再加上我自己對小貝果的了解(連哭都可以很有戲>"<)以及她的年齡考量(>4歲)
我選擇給她一個情緒發洩角(以不傷害自己卻又能任意呼喊、宣洩情緒的好地方)
小貝果當初選擇的這間廁所目前是有馬桶和洗手台的儲藏室
而這地點是在她情緒穩定的狀況下 事先與她討論鬧脾氣時的處理和要給她一個宣洩的空間
然後要發洩情緒時
常規模式--自己走進廁所開燈、蓋馬桶蓋坐在馬桶上、關門、任意呼天喊地就是不能傷害自己
宣洩完畢 走出來時我們再好好溝通前因後果
(若有人要給孩子建立情緒角、請選擇適合孩子的一個空間並要與孩子討論好)
常常是前一秒還在玩
當然這時候她會知道要進去屬於她的情緒角
處理完畢出來後再跟媽媽溝通
看似沒怎樣的過程 在進入情緒角的時候
她開始學習如何處理/面對自己的情緒、學習同理別人的感受
也學習思考自己的行為是不是OK的
然後也可以跟媽媽好好溝通
ps.曾經最好笑的例子是
哭鬧說不要媽媽→媽媽滿足她的言語不理她(想讓她對自己說出來的話負責)→繼續哭鬧進情緒角約15分→淚眼汪汪出來抱媽媽大腿說請媽媽原諒她、她說錯話了!!
隨著待在情緒角的時間越來越短
我知道 她也開始學習內控自己的情緒
更明顯的感受是
鬧脾氣的次數減少了、自己主動表達感受的次數變多了、也越來越好溝通了!!!
所以孩子的情緒處理真的只要透過適當的耐心引導 她們都能學習到正確的處理方式
想一想~小孩為何叫小孩?就是因為她們是"比較沒有理智的人"~
所以也才需要和大人磨合~~
那麼除了上面是對孩子的處理方式外 我想身為大人的我們也需要幾個重點法寶
重點法寶一 - 同理心~並用和她們眼睛一樣的高度看世界!!
我跟雙果說話~喜歡蹲下來和她們眼睛平視~
看著她們的眼睛與表情、站在相同的高度就會知道~
她們只是想要讓把比媽咪知道"她們長大了"~
她們在宣示"自我中心的主權"~也要展現"自以為是的獨立"!!
也所以慢慢從這些經驗中~開始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!!
重點法寶二 - 引導及耐心陪伴處理情緒
雙果家兩姊妹個性迥異~雖然引導方式會不同 但"耐心陪伴"絕對不可少!!!
重點法寶三 - 教養的堅持和原則真的很重要
套一句言言麻常說的"我就不信我鬥不過妳!"
只要把比媽咪的耐心贏過孩子~~然後踩死界線不讓孩子因為鬧脾氣而逾矩~那就大勝了!!
重點法寶四 - 事情最後的最後要記得跟孩子說~"即使妳OOXX~但我還是很愛妳"
對於孩子
我不會講一些情緒性反話(比如:我不愛妳了、我討厭妳)或情緒刺激的話(比如:妳這麼爛、是誰家的孩子...)來逼孩子~
我曾經就在公車上聽到阿嬤對孩子這樣講~聽了覺得對孩子好心疼....
很不喜歡這樣~因為這些說法對孩子來說都是傷害~
都是自己的寶貝~~再生氣也不會不愛啊!!
何必跟孩子鬧脾氣~
還是要多多"談情說愛"比較重要啦!!
<<關於孩子的情緒引導>>